治疗各种疼痛总结的经验方

无烦恼祛除白癜风 http://m.39.net/news/a_5778530.html

治疗痛证是中医的一个优势,止痛效果非常好。当然痛证要归类,这里提出3个治疗思路。

第一,根据病证的性质分为隐痛、胀痛、刺痛、绞痛4类。隐痛以虚为主,胀痛以气滞为主,刺痛、绞痛以血瘀为主。治疗隐痛的药,主要是生黄芪;治疗胀痛的药,主要是柴胡;治疗刺痛的药,主要是红花。

第二,根据部位来分,分为8个部位:头痛用天麻;目痛用草决明;齿痛用石膏;咽痛用露蜂房;胁痛用金钱草;脘腹痛用木香;腰背痛用狗脊;上肢痛用桑枝30g,下肢痛用木瓜15g。

第三,根据疼痛的性质分为4类:炎症,神经,外伤,占位性包括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。炎症疼痛,主要的药是生薏苡仁;神经痛,主要的药是石菖蒲、郁金;外伤痛,主要的药是三七和苏木,三七磨成粉用3~6g;占位性的疼痛,主要用山慈菇。当然,治疗疼痛还可以针药并用,针灸止痛非常有效。

疼痛性质

隐痛———以虚证多见,分气虚和阴虚两类。气虚治当补益中焦脾气,兼顾血运。主药:生黄芪、炒白术、茯苓、陈皮、赤芍、白芍、当归。阴虚治当补益下焦肾水,兼滋营阴。主药:生地黄、黄精、山药、泽兰、川楝子、玄胡。

胀痛———以实证多见,分肝郁、痰浊、食阻3类。肝郁治宜疏肝开郁,主药:柴胡、香附、牡丹皮、石菖蒲、郁金、川芎、薄荷;痰浊治宜祛痰降浊,主药:竹茹、天竺黄、枳壳、茯苓、陈皮、全瓜蒌、丹参;食阻治宜消导畅中,主药:木香、焦三仙、生鸡内金、连翘、蒲公英、茯苓、陈皮、莱菔子。

刺痛———以瘀血多见,治当活血化瘀。主药:丹参、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郁金、苏木、地龙、水蛭。

绞痛———除气滞血瘀外,还可经寒凝诱发,治除疏肝化瘀外,还应重温通散寒。主药:高良姜、炮姜、鹿角霜、桂枝、乌药、细辛、制川乌、制草乌。

疼痛部位

头痛———分风邪、肝阳、痰蒙、气虚4类。风寒治当祛风散寒,主药:防风、荆芥穗、川芎、白芷、桂枝、白芍、细辛;风热治当祛风清热,主药:连翘、白菊花、薄荷、蝉蜕、桑白皮、葛根。肝阳治当平肝潜阳,主药:天麻、白菊花、草决明、珍珠母、生石决明、生栀子、川楝子。痰蒙治当豁痰开窍,主药:胆南星、天竺黄、川芎、莱菔子、石菖蒲、郁金、枳壳、生薏苡仁、车前草。气虚治当升清降浊,主药:党参、黄精、升麻、当归、玄胡、葛根。

目痛———以肝火多见,治当清肝泻火。主药:夏枯草、生栀子、草决明、野菊花、制大黄、车前草。

齿痛———分胃火和肾虚两类。胃火治当清胃降火,主药:生石膏、知母、生薏苡仁、升麻、川牛膝。肾虚治当滋肾降火,主药:生地黄、黄柏、玄参、怀牛膝、牡丹皮、徐长卿。

咽喉痛———分风热和虚火两类。风热治当疏风清热,主药:连翘、金银花、蝉蜕、僵蚕、露蜂房、野菊花、苏梗。虚火治当滋阴降火,主药:生地黄、麦冬、黄连、肉桂、马勃。

胸胁痛———分胸痹和肝郁两类。胸痹治当温通胸阳,主药:生黄芪、桂枝、全瓜蒌、薤白、川芎、乌药;肝郁治当疏泄肝郁,主药:柴胡、香附、枳壳、赤芍、白芍、川楝子、玄胡、金钱草、牡丹皮。

脘腹痛———分寒积、气滞、痰食、中虚4类。寒积治当温通散寒,主药:高良姜、香附、乌药、木香、白豆蔻、小茴香、云南白药。气滞治当疏肝和胃,主药:柴胡、枳壳、炒橘核、青皮、川楝子、玄胡、当归、白芍。痰食治当消导通

腑,主药:莱菔子、枳壳、焦三仙、制大黄、蒲公英、全瓜蒌、草决明。中虚治当补气健脾,主药:生黄芪、桂枝、白芍、炒白术、生杜仲、陈皮。

腰背痛———分肾虚和风湿两类。肾虚治当补肾通络,主药:鹿角霜、桂枝、生地黄、山药、鸡血藤、老鹳草、川断、生杜仲、桑寄生。风湿治当祛湿通络,主药:生薏苡仁、地龙、防风、防己、陈皮、鸡血藤、伸筋草、豨莶草、木瓜。

四肢痛———又称痹痛,参见关节炎诊治。

疼痛病种

炎症性———分8类。阑尾炎责之于湿热壅积,治当清利湿热、通腑导滞,主药:生薏苡仁、牡丹皮、制大黄、红藤、赤芍、蒲公英、川楝子、玄胡。胰腺炎责之于气滞湿热,治当疏泄清利,主药:柴胡、枳壳、香附、木香、丹参、生薏

苡仁、牡丹皮、陈皮、白花蛇舌草。胆囊炎责之于胆气不通,以利胆为主,主药:茵陈、泽泻、金钱草、黄柏、生栀子、姜黄、郁金、车前草。胃炎责之于中焦虚寒,治当健脾温中,主药:生黄芪、桂枝、炒白术、茯苓、高良姜、香附、白芍、蒲公英。胸膜炎责之于肝阴不足,脉络失和,治当柔肝和血,主药:当归、白芍、葶苈子、薄荷、丹参。腹膜炎责之于寒气凝结,气机受阻,治当温通散寒,主药:桂枝、木香、乌药、炒白术、干姜、生黄芪、大腹皮。盆腔炎责之于胞宫虚寒,治当补虚暖宫,主药:炮姜、桂枝、党参、当归、艾叶、蛇床子、淫羊藿、鸡血藤、伸筋草。心肌炎责之于痰浊痹阻,治当豁痰通痹,主药:党参、丹参、苦参、全瓜蒌、薤白、石韦、石菖蒲、郁金。

神经性———分三叉神经、肋间神经、坐骨神经3类。三叉神经痛责之于风袭阳明,治当祛风通络,主药:白芷、葛根、僵蚕、玄胡、薄荷、红花。肋间神经痛责之于痰阻胁络,治当祛痰通络,主药:苏木、姜黄、莱菔子、全瓜蒌、炒橘

核、丹参、郁金、三七粉。坐骨神经痛责之于寒湿阻络,治当温中通络,主药:制川乌、制草乌、桂枝、生薏苡仁、地龙、鸡血藤、老鹳草、川断、木瓜、汉防己。

外伤性———分扭伤、劳损、脱出3类。扭伤责之于瘀血内停,治当活血化瘀,主药:红花、赤芍、云南白药、川断、川牛膝、陈皮、鸡血藤、路路通、生栀子。劳损责之于肾虚阳衰,治当补肾温阳,主药:蛇床子、女贞子、补骨脂、狗脊、生杜仲、桑寄生、鹿角霜、桂枝、川断。脱出责之于肾虚血瘀,治当补肾活血,主药:补骨脂、鹿角霜、生地黄、菟丝子、丹参、桃仁、老鹳草、川断、地龙、三七粉。

占位性———分结石、增生、肿瘤3类。胆结石责之于胆汁瘀阻,治当利胆化瘀,主药:金钱草、泽泻、车前草、郁金、生鸡内金、川楝子、丹参。泌尿系结石责之于湿热下注,治当清利湿热,主药:炒苍术、生薏苡仁、黄柏、川牛膝、金钱草、王不留行、白花蛇舌草、海金沙、泽兰、桑白皮。骨质增生责之于肾亏,治当调补阴阳,主药:蛇床子、补骨脂、女贞子、白芍、威灵仙、木瓜、川断。肿瘤责之于气滞瘀毒,治当疏导解毒,主药:丹参、白花蛇舌草、山豆根、蒲公英、郁金、柴胡、桃仁、红花、三七粉。

一、治疗神经性头痛

头为清阳之府,清阳之气受到外感或内伤的干扰,便会发生头痛。故治疗头痛,首先应辨其是外感头痛还是内伤头痛。外感头痛有属于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之不同,内伤头痛又分属于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之异,不同的头痛都有其不同的脉症可以辨识,针对不同病因、病机去其疼痛并不是太困难。

唯临证时,有一种慢性头痛,悠悠戚戚,牵延不愈,或在一侧,或在颠顶,诸如情绪不畅、受风、感寒、甚至天气变化等,都能引起头痛发作,脉来往往沉细微弦,并无任何热象,一派阳气虚损、清阳不足于上呈的表现,西医学往往诊断为“神经性头痛”,

余用“加味乌星散”治疗,每能应手取效。方如下:制川乌、南星、细辛、地龙各3克,菊花6克,冰片0.9克;先煎川乌、南星、细辛、地龙四味,“菊花”最后加入稍煎即成,分2次服,冰片另研极细,分做两份,临服时冲入,服后略休息,头痛即止。全方的主要作用是升清阳、化浊气、入脑通络。

二、治疗心绞痛

心前区绞痛而不重,又叫做“心胸痛”,属于中医“胸痹”范畴;心前区剧烈的绞痛,则叫做“真心痛”。胸痹只是气滞而不流畅;真心痛则为心阳衰竭的表现。两种情况统属于西医学所诊断的“冠心病”的范畴,不过前者较轻,后者略重而已。

祖国医学认为,心为阳中之阳脏,血之所以能循环不息,并不是血液本身的作用,而是由心阳为之推动来完成的,这是“心主血脉”理论的重要内容,因而心阳的作用便在心脏中占有主要地位,心阳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血液循环的正常与否。所以若阳气滞而不畅,便会引发胸痹;若阳气衰竭,便将出现真心痛。

根据上述理论认识,余制成“参七散”一方,用于“胸痹”与“真心痛”的治疗,都能取得控制疼痛的显效。方如下:白人参15克,三七9克,川附片9克,川郁金12克,山楂9克,五灵脂9克,肉桂6克,降香9克,乳香3克,炙甘草15克;共研末,每服6克,米醋或温热黄酒送服。全方的主要作用即在扶助心阳,畅通血行,从而控制了疼痛。

三、治疗虚寒性胃痛

胃痛,寒热虚实均有之,但以虚寒证最为多见,亦较为难治。胃为多气多血之腑,又为水谷之海,只有胃中气血和调,才能消磨水谷,蒸化精微,而为气血之源,以维持胃中多气多血的正常生理。如果这种正常生理得不到维持,发生气亏血少,或者气虚而滞等病变,引发胃脘疼痛,总宜增进胃的消磨功能,开辟气血生化之源,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胃痛的发生。

经过多年的摸索,余制成“驱寇饮”一方,控制虚寒性胃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。方如下:炒山楂12克,炒白芍9克,陈皮9克,荆芥3克,柴胡6克,炒肉蔻3克,制香附9克,清半夏9克,五灵脂9克,乳香3克,白茯苓9克,伏龙肝6克;水煎服,服时滴入米醋五六滴。全方的组成,即在增进胃消磨功能的基础上,辅以调和气血之品。

四、治疗血虚肝逆胁痛

人体两侧胁部统为肝胆经脉所在。凡因外感而引起胁痛,多责于少阳胆经,常兼见口苦、呕逆、往来寒热等表现;内伤胁痛,则多责于肝经,常为肝亢气逆或肝郁气滞所导致。肝的功能既主藏血,又以疏泄生发之气为正常生理的表现之一,故从生理言,肝藏血正常,则有助于肝气的疏泄,肝疏泄正常亦能使其更好的藏血。因此肝脏发生病变,最多见的不是血不足以养肝而致肝气亢逆,便是肝气郁滞使血不能很好地归藏,有一于此都足以使两胁或偏侧发生疼痛。

余于这种胁痛用“双解散”颇具卓效。方如下:川芎4.5克,枳实9克,生甘草6克,片姜黄9克,桂心3克,川郁金12克,五灵脂9克,炒赤芍18克,金铃子9克,延胡索9克,水煎服。全方的主要作用是活血以养肝、舒肝以藏血,肝血能谧藏,肝气得疏泄,疼痛的病变便从根本上得到了治疗。所谓“双解”,既有益于肝气肝血,又无分于左胁右胁也。

五、治疗虚证腰痛

腰为肾之府,尽管腰痛有因寒、因湿、因热、因气种种的不同,而少阴肾衰、阳虚不足,是导致诸因腰痛的主要病机,故虚证腰痛,十常八九。凡属虚证腰痛,面色往往显得发青、发白,甚至出现面色黧黑;脉搏亦多见沉细微弱,形体呈虚弱象,的稍多行动或站立便感觉不能支持;有的觉得特别疲倦无力,活动量稍大就不能忍耐;有的腰痛而发沉,阴雨天气更是腰痛难忍。

上述这些临床表现统统是由于肾阳亏损造成的,余治疗总以温补肾阳为主,从而控制疼痛,方用“加味青娥丸”效果较好。

方如下:破故纸12克,炒杜仲9克,胡桃肉30克,小茴香9克,穿山甲6克,制川乌12克,鹿角片9克,乳香3克,细辛3克,水煎,少入许青盐化开,热服。“青娥丸”是温养肾阳的方剂,适当地辅佐一些温通辛窜之品,能敷布阳气,即或有寒湿诸邪,亦毫无顾忌,故疗效比单用“青娥丸”要好。

六、治疗关节痛

“关节痛”属中医“痹症”范畴。《素问·痹论》中说:“风寒湿三气杂至,合而为痹也。”“痹”义与“闭”同,意思是说,风、寒、湿诸邪着于人体,血气为邪所闭,不能通畅无阻,于是发为疼痛诸症。如果是风邪重者,大小关节呈游走性疼痛,叫做“行痹”;如果是寒邪重者,关节呈现固定性疼痛,叫做“痛痹”;如果是湿邪重者,则肢体关节出现沉重和麻木感,有时亦疼痛,叫做“着痹”。这是临床最为多见的三种关节痛。

风邪宜散,治疗行痹用“羌活胜湿汤”之类;寒邪宜温,治疗痛痹,用“五积散”之类:湿邪宜渗,治疗着痹,可用“真武汤”之类。这是一般治痹症的三大法,其中总不离辛散、温通之药,因为无论为何种邪气闭着,大都由于阳气先衰,邪气乘之而为痛。如果能在消散邪气的同时,着重温经行阳,更能取得较好的疗效。

余因特制“三消饮子”如下:生川乌12克(先煎至不麻口为度),北细辛6克,苍术9克,独活9克,牛膝9克,全当归12克,穿山龙30克,千年健30克,追地风30克,威灵仙18克,乳香、没药各3克;水煎,热服,服时可滴入白酒数滴。全方的作用是温经行阳为主,辅以祛风、散寒、渗湿之品,故名“三消”。凡属无热象的关节疼痛,用之均有显效。

疼痛一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,又是疾病的一个信息。所以疼痛既有保护作用,又有防御之功,且在一些疾病诊断上有重要意义。

疼痛性疾病,就其病位而言,既有脏腑性的,又有皮、肉、筋、骨、脉之分,即深浅的不同。所谓深者,五脏六腑而生;其浅者,则为肌、皮、筋、脉、骨而已。本病病程有长有短,病情有缓有急。本文以急者为主,分别谈一谈本病的病因病机、辨证论治。

一、病因病机

疼痛是内外二因相互作用而生。但产生疼痛的核心以神为主。故《灵枢·周痹篇》曰:“痛则神归之。”范镇曰:“形者神之质,神者形之用。”所谓神者,是神机也。故《病机撮要》曰:“其知觉,运动即神机之所发”,然“神为机之主,机为神之使。”神机者发源在脑,“脑为元神之府”“乃神之会”,神之所以主知觉、运动,而魂魄为使,因魂主知觉,魄主运动。

故《思问录》曰:“魂为神使,意为神发,魄待神功,志爱神摄,故神为四者之津会。”进而说明神主知觉,是以魂魄为传出传入之使,传递通道是以脊髓为主,“体液”(津会)为辅。何以言之?“脑为髓之海,脊为髄之路”,“百节皆有神”,皮肤、筋肉是感觉之官,气化是其载体,经络是其通道也。

盖疼痛发生的原因有二:一为外在六淫之邪毒所侵,或疫疠之气所犯,以及虫兽所伤,或化学药品所激而生。然外邪有寒热之殊,暑湿之异,其风寒之邪作用于体表肌腠筋骨者,卫气受累,营气受阻,则邪气客于分肉之间,致分肉之间的津液循行不利,转化为痰为饮,痰饮得寒则凝,凝聚则汁沫分裂肌肉,神机不舒,而生疼痛。

而温热火邪作用于肌表筋骨者,则温主散,热主蒸,火主灼,必然分肉之间津液受灼,津少液亏,导致筋、肉、骨失养,血脉干涩,发生绌急,经络不畅,神机受阻而生疼痛。

亦有九气为患,内而脏腑气化失常,外而经络气化不利,为郁为滞,滞则血脉不行,神机不舒而生疼痛。以上为疼痛发于体表、筋肉、骨脉之中之疾。

二为病生于内者,多为风寒之邪外束,正气内虚,侵犯脏腑之内,客于膜原之中。由于风之动泻,寒之冷激,引起阳气不行,经气流转不畅,络血凝注不行,造成“脉缩踡”,血少神机不展而生疼痛。

亦有火郁、温热之邪内犯脏腑,客于膜原之中。由于火热的蒸散、焦灼的作用,使津血受灼,引起血少津亏,经络血脉失养,发生绌急,神机不伸而生疼痛。

更有七情内变,饮食所伤,引起肠胃气化失去升降之力,导致气机不畅,津血不行,为郁为滞,为痰为饮,迫使神机受阻而生内脏疼痛之疾。

(注:九气:怒则气上,喜则气缓,悲则气消,恐则气下,寒则气收,炅则气泄,惊则气乱,劳则气耗,思则气结)

二、辨证论治

“近世医者,遇疼痛之症,莫不以‘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’二句定案,所用之药,无非芳香辛通,破血、行气之品,岂知痛有虚实之别乎?”由此可知,疼痛性疾病在临床上须详加辨证,测知其寒热虚实之候。然,痛而胀,拒按,喜寒,饱甚,脉实气粗者,多实;不胀不闭,喜按,发热,饥而甚,脉虚气虚者,多虚。也即辨痛之法,全在切按二字上下功夫,方不至误矣。

若论治法,则以宣通为主。所谓通者,乃指行气、理气、活络导滞、温通辛润、酸甘化阴、镇静止痛为法也。

盖用药者,古人分为一是内伤而痛,其为痛也,有一定的部位,并不移动。欲去痛,去伤活血可也。主要之药,广三七粉吞之,佐以续断、当归、川芎、乳香、没药、桂枝等品可矣。

二是热盛,热为气结,或为风搏,其为痛也,无定处,介乎于皮肤经络之间,须视其热从何脏何腑而举。

若在心,以黄连为君,佐以生地、山栀,若在肝胆,以龙胆草为君,地骨皮、青蒿、丹皮之类佐之;

若挟风,以羌活、蒿本为君,桑枝、钩藤、蝉衣为佐;

若挟痰,以竹茹、胆南星为君,半夏、青皮等为佐。

三是中毒而痛,或在筋或在骨节,其为痛也,无固定部位,总以搜毒退热为主,商陆、昆布、红花、桃仁、地丁、银花、甘草等主之。

除上述三者,余曰:突感寒则气滞,血脉不流,而为痛也。其外感寒者,以炙附子、干姜、肉桂、良姜为君,以细辛、仙茅为佐,是为医者应知也,不赘述。今将证类辨治陈述如下:

(一)头角颊车痛证

主证:头角颊车疼,或左或右,其痛剧烈难忍,痛如电掣状为主。

1.寒客经脉候

主证:遇寒疼痛加剧,得热缓,甚则不得卧,以手按其痛处稍缓,小便色白,爪甲白,舌红苔薄而润,脉多弦紧而迟。

治法:温经散寒,缓急止痛为主。

方药:加味甘草干姜汤主之。药用甘草15克,干姜10克,细辛3克,炒川椒10克,酒白芍50克,葛根15克,水煎服。

2.热结经络候

主证:遇热疼痛加剧,得寒则缓,喜冷敷,颜面红赤,苔薄黄而干,脉多弦数。

治法:酸甘化阴,清热缓急为主。

方药:加味芍药甘草汤主之。药用生白芍30克,甘草15克,葛根20克,炒川椒5克,生地10克,天竺黄15克,全蝎3克,水煎服。

外治法:冰片5克,朴硝2克,为面塞鼻孔,左痛塞右,右痛塞左。

(二)腿足疼痛证主证

腰臀部疼痛,如放电样牵引腿及足疼痛,状如一条筋脉掣痛,疼痛甚不得卧,或左或右,亦有两腿皆痛者,穴位压痛以下髎穴为主。

1.寒客筋脉候

主证:痛有定处,痛若筋牵引,如电掣状,遇寒则剧,得热则舒,小便色清白,舌红苔薄白,脉多弦紧而迟。

治法:温经散寒,辛润止痛为主。

方药:附姜芍甘汤(自拟)。药用炙附子15克,干姜10克,桑枝20克,酒芍50克,甘草15克,炒川椒10克,细辛3克,鸡血藤15克,水煎服。

2.热伤筋脉候

主证:灼热而痛,牵引筋脉痛如电掣状,得热则剧,遇寒则舒,小便黄赤,舌红赤,苔薄黄,脉多弦数。

治法:甘寒养阴,舒筋止痛为主。

方药:当归芍甘汤(自拟)。药用当归15克,白芍50克,甘草15克,炒川椒10克,蜂房15克,豨莶草25克,木瓜15克,乌蛇15克,片姜黄15克,水煎服。

外治法:透骨草50克,伸筋草25克,冰片15克,炒川椒20克,片姜黄20克,水煎液,用纱布浸药液敷痛处。

(三)胃脘拘急痛证

主证:胃脘部拘急疼痛,甚则疼痛难忍,坐卧不安,伴有汗出,呼喊痛叫不止,腹皮紧张,多为阵发而作,穴位压痛以胃俞、中脘穴为主。

1.中寒候

主证:中脘剧痛不移,痛而喜热喜按,甚则肢冷,呕吐清水,颜面色白,舌淡红,苔薄白,脉多沉迟而紧。

治法:温中散寒、缓急止痛为主。

方药:温胃定痛饮治之。药用生白芍50克,公丁5克,甘草15克,红蔻15克,干姜15克,钩藤10克,藿香15克,川楝子10克,水煎服。

2.胃阴虚候

主证:胃脘灼热疼痛,口干,喜冷,痛热急迫,颜面色红,爪甲亦然,小便色黄,舌红赤苔黄干,脉多弦数。

治法,甘酸缓急,微辛和之为主。

方药:生白芍50克,甘草5克,百合50克,川楝子15克,石斛5克,元胡5克,炒川椒3克水煎服。

外治法:点眼止痛法,雄黄5克,火硝5克,麝香2克,共为细面,用汲水调,点目内眦睛明穴,扶行数步可止。

(四)胁肋急痛证

主证:左肋间或右肋间剧烈疼痛,咳、呵欠、喷嚏时痛尤甚,转侧亦痛,甚则痛不得卧,二便正常。

1.气滞候

主证:攻冲胀痛,胀而不食,嗳气、矢气,多怒、口苦咽干,面红目赤,舌深红、苔白厚,脉多弦紧。

治法:疏肝理气,通经止痛为主。

方药:加味推气饮治之。药用枳壳15克,片姜黄15克,桂心10克,甘草10克,川芎15克,生白芍30克,青皮15克,香附15克,水煎服。

2.气血互结候

主证:胁肋部痛如刺,痛而不移,日轻夜重,痛而灼热,便赤,两目周青暗,舌深赤苔白厚,脉多弦迟。

治法:行气活血,通络止痛为主。

方药:加味金铃子散治之。药用川楝子15克,醋元胡15克,酒军5克,生蒲黄10克,川芎15克,片姜黄15克,醋青皮15克,香附15克,水煎服。

外治法:琥珀膏、大黄10克,朴硝10克,同大蒜捣,再以当归、胆草、栀子、黄连、川芎、青皮、木香、芦荟各5克,麝香少许,共为细面,用姜汁调敷痛处。

(五)急性胆胀证

主证:右胁近胃脘处疼痛胀满,或寒热往来,口苦咽干,恶心呕吐,甚则黄疸,穴位压痛以胆俞,章门穴为主。

1.湿热蕴结候

主证:右胁下近胃处胀痛,胸闷不舒,心烦口渴不饮,身热而重,口中粘腻,小便黄赤,颜面色红,舌红赤,苔黄腻而厚,脉多弦数。

治法:清热利湿,疏肝利胆为主。

方药:加减小柴胡汤治之。药用柴胡15克,姜黄15克,元芩15克,青蒿25克,茵陈30克,栀子15克,枳壳15克,龙胆草15克,地丁15克,元连10克,水煎服。

2.蛔厥候

主证,右胁近胃脘处痞满痛胀,恶心呕吐,痛甚则肢厥,吐蛔,两目气轮有蓝斑,爪甲花斑,甲沟糜裂,唇粟疹,红花苔,面白斑,脉多弦紧。

治法:利胃利胆,安蛔止痛为主。

方药:乌梅丸主之。药用醋浸乌梅15克,黄连10克,元芩10克,当归15克,细辛4克,干姜10克,附子5克,桂枝10克,醋炒扁蓄25克,水煎服。

外治法:川军15克,红花15克,芙蓉叶25克,胆草15克,姜黄15克,共为细面,用川椒1.5克,水煎调敷胆俞穴。

(六)麻凝证

主证:多发生于老年人,肩周关节痛,不能随意伸展内收,亦不能向上抬,甚则疼痛难忍。

1.寒湿候

主证:肩胛疼痛,且沉而胀,遇寒痛增,得热则缓,肢倦乏力,颜面色淡,舌淡红苔白腻,脉多弦迟。

治法:温经散寒,舒筋止痛为主。

方药:温经定痛汤治之(自拟)。药用蜂房5克,土虫10克,乌蛇15克,炙川乌10克,干姜15克,乳香5克,没药5克,川芎5克,桑枝50克,水煎服。

3.风湿候

主证:沉痛而重,其性游走,颈项不舒或病侧肢麻,恶风,颜面色苍黄,舌红苔薄白,脉多浮濡或沉缓。

治法:疏风驱湿,通络止痛为主。

方药:活络定风汤治之(自拟)。药用:川羌活15克,蜂房5克,乌蛇15克,防己15克,土虫15克,穿山龙20克,没药5克,乳香5克,甲珠5克,薏米20克,水煎服。

外治法:蚕砂克,黄酒克,将蚕砂与黄酒拌匀,分装入两布袋,放入锅内竹簾上蒸约10分钟,将布袋取出,趁热敷患处,凉则更换之。

 
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yushizhiz.com/pqyyf/10589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  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